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姚刚报道)“这里从唐代至清代,水草丰美。这处城址可能是唐代位于伊西两州交通要道上的守捉遗址。”5月8日,吐鲁番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工作人员蒋金国向记者介绍了在鄯善县发现唐代守捉遗址的经过。
守捉是唐代特有的边防驻军单位,兼具军事防卫、驿传保障与商旅管控职能,在《唐六典》《通典》《新唐书·兵志》中都有记载。当时边防驻军之地,大规模的曰“军”,小规模的曰“守捉”“城”或“镇”。
“该守捉遗址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我们在遗址四周还发现了护城河。”蒋金国说,“遗址的发现印证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军政一体化管理。”
在“四普”中,吐鲁番市除守捉遗址外,还发现了海肉里乡约买里斯烽火台、交河故城东南烽燧、阿拉沟西戍堡3处疑似唐代军事防御体系遗址,分布在吐鲁番盆地西侧。
中国长城是世界范围修筑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工程。长城历史悠久,延绵万里,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同于其他省份的连续性墙体建筑,新疆长城资源以烽燧作为连接,保护西北边疆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王龙介绍,新疆长城资源呈现“点状布防、线性联动”的独特形态,以烽燧、戍堡、关隘等军事节点构成防御网络。“四普”中新发现的唐代军事防御体系遗址,进一步丰富了吐鲁番市长城资源的历史内涵。
“古道与烽燧、戍堡、关隘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至西州(吐鲁番),不仅承载着丝绸贸易与文化交流,更通过‘三十里一驿,百里一守捉’的建制,构建起中央王朝经略西域的军政动脉。”王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