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王媛媛)8月20日凌晨3时,河滩快速路新华凌西门至东进场高架,由南向北方向两辆摊铺机缓缓向前移动,带着热气的沥青均匀摊铺在路面上。
这条交通主动脉,由乌鲁木齐河河床变身而来。站在红山顶俯瞰,它如一条绿色绸带纵贯南北,“长桥饮马”雕塑在花海中若隐若现。
乌鲁木齐“行千里”,始于交通,“致广大”,依靠交通。从“长桥饮马”的商旅马队,到“马踏飞燕”的城市荣誉,再到车流如织的交通网络,博格达峰下的这片土地,见证着乌鲁木齐从“马背上的商埠”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跃迁。
自治区成立70年来,桥梁纵横、隧道穿山、高速横贯,飞机翱翔,交通基础设施的沧桑巨变,既直观可感,更影响深远。
从自然河道到城市动脉的蜕变
如今,河滩快速路每日车流量接近30万辆。在施工现场,机械与人工协同作业的场景蔚为壮观。
铣刨机完成铣刨任务后,扫地车随即跟进,高效清扫残留的尘土;工人们则迅速投入到沥青铺设中。紧接着,压路机来回穿梭,厚重的滚轮不断压实新铺的材料,让道路重新变得坚实平整。
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滩快速路更新修复项目负责人刘鹏介绍:“这条路2011年大修后已用了近15年,如今我们再次更新修复,就是为了消除病害、提升通行能力。”
目前,现场摊铺机、压路机、铣刨机、挖掘机等各类机械车辆近百台。“机器更智能化,质量更严格,耐磨性更久。”刘鹏说。
“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描绘的美好景象,正是源自穿城而过的乌鲁木齐河。曾经,每当晚霞映红西天,在桥头饮水的客商马队络绎不绝,“长桥饮马”也因此成为乌鲁木齐老八景之一,其“河、桥、马”三大元素,定格了这座城市最初的交通记忆。
这里的桥是指西大桥。史籍中记载,1763年红山嘴南侧乌鲁木齐河上架起“虹桥”,至1906年,在“虹桥”的旧址上,修建了“巩宁桥”。1953年7月26日的洪灾中,“当日,洪峰冲毁了三桥、中桥,西大桥也摇摇欲坠,只得暂时中断交通”,《乌鲁木齐掌故》作者刘荫楠在《20世纪新疆图片纪实往事回眸》一书中记录下这段历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西大桥重建作为乌鲁木齐市交通畅通的重点工作。1959年,一座长100米、宽2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在原桥址落成,通车当天,四面八方的群众如赶巴扎般聚集,见证桥两岸交通瓶颈的突破。1985年,寓意深远的“长桥饮马”雕塑在西大桥东头街心花园落成,后迁移至红山路与河滩快速路交会处,默默诉说着从河流到道路的变迁。
这条河道是什么时候干涸的?大概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乌拉泊水库开始蓄水之后。
河滩路正式修建始于1965年,当时修建的是钱塘江路至克拉玛依东路一段。1975年,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乌鲁木齐又对河滩路进行了改造修建。这次扩大了范围,南起燕儿窝,北到卡子湾。
1995年吐乌大高等级公路正式开建,作为其中的连接线,乌鲁木齐决定把河滩路建成为城市的快速路交通走廊,连接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
1995年,乌鲁木齐市河滩路建设管理工程公司成立,张思东担任经理。
72岁的张思东回忆:“河滩路改造前能通行的只有西大桥和人民路立交桥,因西大桥车流量大,河滩路改造时为减少交通影响,先建了西虹路立交和奇台路立交。”
1996年西大桥正式改造,一座全长110米、宽42米,护栏采用不锈钢装饰的现代化大桥建成。2009年,西大桥迎来第七次改造,此次改造西大桥向北拓宽17米,在保留原老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老桥拼宽。
“改造后,桥栏杆上不仅有威风凛凛的石狮,桥板上,一幅幅浮雕画跃然其上,有人们熟悉的南山风景区、人民公园、长桥饮马等。”已从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退休的程炬便是2009年西大桥改造工程的参与者。 他说,西大桥这些文化元素采纳了当时的居民建议,既要保留西大桥基本结构,还要体现乌鲁木齐文化特色和美观大方的使用功能。程炬说:“在西大桥改造工程启动前,光明路和友好路已完成改造拓宽。由于西大桥恰好处于这两条主干道的衔接位置,为确保整体路网畅通,对其进行改造迫在眉睫。工程最大的难点就是不能断交通,要保证车辆通行,我们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每天都会安排人在四周疏导交通。”
建设路居民张盛说:“我记得小时候,我和家人都喜欢在桥北侧留影,背景都是红山。这几年,我们更喜欢去桥南侧,背景就是高229.99米的中天广场。”
河水不再,白马依旧。昔日里“饮马长桥,函丛渡口巩宁桥”的场景,已是“钢筋铁骨,车水马龙客似潮”的繁荣景象。
如今,站在西大桥桥头凭栏远眺,周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北面是郁郁葱葱的红山,桥下“长桥饮马”雕塑旁是车水马龙的河滩路,西南侧是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的人民公园,东南侧是袖珍公园“青山苑”,一幅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繁华画卷尽收眼底。
从平面交织到立体交通跨越
在北京路与新医路交会处,紫铜铸就的“马踏飞燕”雕塑昂首奔腾。这座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放大制作的城雕,其铭牌基座上刻有城市名称,中间是醒目的长城烽火台,上有一匹骏马踏着地球奔腾向前。它不仅是荣誉象征,更如一个时空坐标,锚定了北京路这条城市发展轴线的起点。
北京路,被很多人称为乌鲁木齐的“长安街”,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林荫蔽日,红花绿草相互映衬。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专用道、机动车道完全分开,走在北京路的人行道上,自然惬意。
居民吴成在京都小区居住了25年,他说:“乌鲁木齐我最喜欢的就是北京路,这里活力十足,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在这条路上穿梭,感受城市的美好。”
北京路始建于1956年,是贯穿高新区(新市区)的核心交通干线,由北京北路、北京中路、北京南路构成,后期又经历几次改造。道路采用“花园一条街”模式建设,道路两侧设置50米宽绿化景观带。
北京路串联起铁路局、植物园等20余个重要节点,从单一交通功能逐渐融合观光、购物、科教、创业等多元属性。随着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在不断扩展,北京路又延伸至五家渠。
北京路的延伸与功能升级,始终呼应着乌鲁木齐破解地理约束的交通需求——由于南北狭长的地势,城市长期面临南北主干道较少、东西道路扩建受限的困境,而地铁的出现,正是对这一瓶颈的关键突破。
2018年10月25日开通运营北段工程(国际机场站至八楼站),2019年6月28日全线开通运营,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新疆正式迎来了轨道交通时代。
居民李兰说:“家住北门附近,工作的地方在北京路,每天都会坐地铁上班,不到半小时就到了,特别方便。”
“在新疆生活了50多年,我坐过最早的2路大通道公交车、BRT,现在是便捷的地铁,攒劲得很。”70岁的钱拥军忍不住感叹,作为一名老新疆人,他为家乡的快速发展而自豪。
地铁1号线,全长27.615公里,作为乌鲁木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主骨架线路,承载着主城南北向交通的重要使命。它南起三屯碑站,北至国际机场站,途经天山区、水磨沟区、沙依巴克区、高新区(新市区)四个中心城区,共设21座车站。
8月25日,地铁1号线司机王方言身着蓝色制服,佩戴臂章,准时来到三工站站台,开始当天的白班作业。他说:“每天驾驶着地铁穿梭在城市的地下,看着乘客们脸上的笑容,我感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地铁开通后,大大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也让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与北京路的变迁同步,乌鲁木齐的路网结构也在不断探索中迭代升级。1961年建成第一座椭圆形火车南站立交;1985年建成第一座全互通立交人民路立交;1998年第一条南北向快速路、全长22公里的河滩路通车;2004年建成第一条环形快速路外环路;2012年建成第一座河滩路五层立交;2016年绕城高速(东线)通车;2023年10月31日全长43公里的东二环全线通车;2024年底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西线)通车;2025年3月底,S21阿乌高速与西绕城高速正式并网通车……
从区域枢纽到亚欧黄金通道的升华
“从八道湾到永丰镇,以前要1个小时,现在走东二环只要40分钟。”私家车车主吴磊的感受,道出了乌鲁木齐交通便捷度提升。
60多座立交桥串起的城市动脉,让交通从平面走向立体:35分钟从南门到天山国际机场,40分钟从甘泉堡到西山,50分钟从观园路到昌吉……时空距离的缩短,重塑着城市的空间格局。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新疆有限公司院长郑晨说,乌鲁木齐作为连接东疆、北疆、南疆的交通枢纽,要想在城市发展空间上进一步拓宽,城市能级上进一步跃升,必须下大力气建设现代化交通路网,积极发展综合交通。近年来,乌鲁木齐不断完善“两横两纵、三环多射”快速路网结构,增强了城市的快速交通功能,持续推动乌鲁木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了内外交通联系,推动都市圈的交通一体式发展。
据了解,在修建“田”字型快速路之前,乌鲁木齐只有外环路和河滩路两条快速路。其中2000年修建的外环路是根据1997年前后的经济、人口预测来设计的。当时预测,乌鲁木齐到2020年机动车为28万辆,而截至2025年5月底,乌鲁木齐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80万辆。当时作为外围环线考虑的外环路,俨然变成一道内环线。
郑晨介绍,乌鲁木齐“两横两纵、三环多射”路网结构中的两横为乌鲁木齐中心城区两条东西向主要的快速通道,其中一横为苏州路高架及其延伸线,另外一横为克南高架及其延伸线。“两纵”分别为河滩快速路以及由安宁渠路、城北主干道、乌奎高速组成的西纵通道。
“三环”中的一环——外环路是乌鲁木齐首条快速环路,修建于2000年,2004年年底开始通车,全长31.3公里。2012年—2013年,“田”字型快速路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外环路完成立体化扩容改造,全线扩容至双向6至8车道规模,部分路段提升为高架快速路,进一步承担起城市核心区交通快速联系功能,成了乌鲁木齐市重要的交通动脉之一。
二环,南起燕北立交桥以北,东经东大梁片区、河马泉片区,北接乌奎北联络线,西联国际陆港区、西山片区。目前,东二环与乌奎连接线、北二环(S114线)共同组成总长82公里的环状快速路,进一步加强了交通快速转换功能。二环是中心城区各组团的联系主通道和货运主通道。三环路中的乌鲁木齐东绕城高速于2016年建成,去年底西绕城高速建成,乌鲁木齐形成了三环快速路交通格局。
沿线城北主干道、苏州路东延、观园路东延、跃进街东延等多条射线通道共同构成多级路网体系,从而实现多点衔接、快速进出的交通功能。此外,作为新疆首座大规模装配式桥梁,连接天山国际机场与市区的东进场高架(一期)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它的建成通车更在功能上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和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机场高速作为进出机场单一通道的交通保障问题,为市民与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选择。
作为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国家推进向西开放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城市,乌鲁木齐以交通为纽带,编织协同区域、联通亚欧的“黄金通道”,不断在“联”字上持续发力,通过打通核心节点,不断实现城市道路与周边高速路网的连通,实现区域交通的无缝对接。
“十四五”期间,乌鲁木齐市聚焦自治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目标任务,以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核心,持续优化铁路、航空、公路网布局,强力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建设、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建设、国际性铁路枢纽改扩建、都市圈公路网完善,加快打造“铁、空、公”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乌鲁木齐的路网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期盼,也寄托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梦想与希望。每一条新路的开通,每一座桥梁的架起,都在为乌鲁木齐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着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