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鸽子巷”蝶变“团结之城”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人民网记者 焦磊
  午后时光,阳光洒落在新疆和田市团城的巷道里。极具民族特色的“阿依旺”式建筑鳞次栉比。街道两旁,游客三五成群,或在特色餐馆品尝美食,或在非遗作坊体验手工艺,或在旅拍店前留下身影。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蝶变与新生。
  很难想象,这里曾被称作“鸽子巷”。彼时,房屋低矮破旧,街巷尘土飞扬,遇到下雨天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停电、排水等问题困扰着居民生活。作为曾经的花鸟虫鱼交易市场,环境杂乱不堪,民生改善迫在眉睫。
  2016年,北京市投入援疆资金超1.5亿元,启动和田团城改造工程。按照“一街一规划、一户一设计”的理念,坚持修旧如旧、尊重历史文化和居民意愿,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对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改造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涉及3500户居民。第一期工程于当年7月动工,历时近两年,于2018年3月正式“开门迎客”。如今,团城一期、二期改造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期正在分区建设中。
  “改造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同时大幅改善了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和田团城景区负责人康静介绍。如今,巷道整洁宽敞,花砖铺地,传统民居焕发新生,院落绿树掩映,宛如花园。
  随着环境改善,文化与旅游的活力逐渐释放。团城依托“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葡萄园”民宿、非遗巴扎、团城人家、美食打卡墙、鸽子亭、旅拍等多个特色点位,还引进音乐餐厅、咖啡厅、书吧等新兴业态,让游客的体验更加丰富。
  走进团城,“阿依旺”建筑的独特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拍照,手工艺店铺里,商户热情介绍产品的制作工艺与背后的文化内涵。作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团城不仅是展示和田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民生改善的重要舞台。
  “我们重点对休闲业态进行了布局,以满足游客餐饮娱乐需求。同时在一些传统节日里,我们还会举办民俗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和田市文旅局办公室主任赵玉梅说。
  据介绍,目前团城共有经营户600多家,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近2000人,涵盖餐饮小吃、酒店民宿、文创产品、旅拍摄影、非遗体验等十余种业态。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技艺在这里得到保护与传承,百年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以前一到刮风下雨就停电,居民生活很不方便。现在不仅住房环境改善了,我自己也在这里开起了小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家特色手工艺商品店店主回忆起“鸽子巷”的过去。
  从杂乱的旧城片区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鸽子巷”的破旧落后到“团结之城”的繁华靓丽,和田团城的蝶变,诠释了北京援疆工作的显著成效。放眼望去,团城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式分布的街巷不仅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团城,既是和田的“城市会客厅”,也是展示新疆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古老的街巷在新时代焕发新彩,正书写着一段段关于团结、发展与幸福的新故事。
  来源: 人民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