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汇报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根据皖人明电[2004]32号《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改革与人事法制工作座谈会有关准备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情况
    1、我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分类的基本情况。我市现有事业单位1591个,核定编制39402名,实有人员35692人,缺编3710名。其中:市直323个,市属(含6个市辖区)1023个,县属568个;全额拨款1076个,差额拨款162个,自收自支324个,企业化管理29个;行政执法类133个,公益类1038个,准公益类340个,经营服务类80个。
    2、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情况。我市事业单位的改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8年至2000年,为单项改革的探索阶段。我们按照省人事厅的部署,在全额拨款的安徽工贸学校、差额补贴的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自收自支的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三个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主要进行了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单项改革试点。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至2002年,为综合改革的实验阶段。我们会同市委宣传部,在淮南日报社进行了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综合改革实验。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为全面改革的准备阶段。我们和市编办外出学习考察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起草了《关于我市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设想与打算》和《淮南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并进行了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公开招聘。
    二、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意见建议
    1、我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工作进展情况。目前,我市试行人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仅限于试点单位和公开招聘的新进人员。1998年,我们按照省人事厅的部署,在全额拨款的安徽工贸学校、差额补贴的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自收自支的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三个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主要进行了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单项改革试点。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科学设岗,实行按需定岗。安徽工贸学院重新进行内部机构的定编工作,做到按需定编、择优上岗、合理流动、优化结构。二是打破界限,实行择优聘用。市房开公司则根据本人的工作业绩和公司需要,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一年一聘,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劳动积极性。三是签定合同,实行契约管理。我们规定,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的任命书即视为其本人与任命的上级部门签定的聘用合同,其它职工均与单位法人代表签定聘用合同。党的工作者和工会等群团组织负责人由上级部门直接任命或按规定选举产生,一经任命或选举报批,即视为签定了聘用合同。
    2、我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策法规不健全,配套改革难度大 。事业单位的改革,对内涉及到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用人用工、工资分配、职称评审、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外涉及到财政供给、税收体制、国有资产、社会保险等方面,现行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给整个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带来难度。二是大的环境没形成,试点改革难度大 。科学分类的人事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按照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划分类型界线还不太清楚,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举步维艰。三是事业单位超编多,下岗分流难度大。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的人员超编、工资超额、职务超配现象严重,尤其是全额事业单位和效益较好的差额事业单位更是明显。人事制度的改革势必要对 “三超”现象进行清理,然而下岗人员如何分流安置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3、我市下一步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工作的打算。主要打算有三点:一是调查研究,制定政策。修改颁发《淮南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配套办法。二是,进行试点,摸索经验。在教育、卫生、文化、广电四个行业和大通区选择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试点。三是,全面实施,逐步规范。在试点的基础上,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逐步进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实行并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
    4、向省人事厅提三点建议。一是,制定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实施意见,二是制定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配套的政策法规,三是加大对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力度。
    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进人工作情况分析和意见建议
    1、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进人工作的开展情况。2003年,我们通过组团参加全省人才交流大会、举办全市人才交流大会、组织专场招聘见面会等多种形式,共有185个事业单位提供职位2938个,收到招聘协议书10784份。其中,我们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2003年淮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考核方案的通知》,于11月16日,在市政务中心举办了全市人才交流大会,有42家事业单位在报名应聘的698人中,经笔试、面试和考核,招聘了124人。今年又有43家事业单位通过考试的方式,招聘了343人。
    2、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进人工作的情况分析。一是,各市执行政策不统一,给我市引进高校毕业生带来一定困难。省人事厅下发《安徽省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考试考核(试行)办法》(皖发[2002]24号)以来,有的市执行了,有的市没有执行,执行的市公开考试的范围也不一致,这就对我市引进高校毕业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说,要参加考试就不来了,他们首先选择到不考试的地方去。二是,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同于公务员,专业性强,给考试带来了难度。事业单位专业岗位繁杂,专业知识如何出题,如何阅卷,面试又如何进行,尤其是事业单位中还有不少稀少专业岗位如何考试,这些都是难点,在省人事厅的皖发[2004]24号文件里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去年的做法是,市人事局统一组织综合知识考试,专业知识放在面试中进行。今年教育和卫生系统单独组织符合其特点的笔试,其他系统仍然进行综合知识笔试。从去年的情况看,面试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市人事局负责监督,稀少专业不设竞争比例,由用人单位通过面试提出是否录用,但由于面试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又出现了少数事业单位暗箱操作,面试分数差距过大的问题。三是,事业单位公开考试程序较多,给外地考生带来许多困难。主要是时间消耗较多,费用支出较多。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尽量减少程序,最好外地考生来淮一次或二次就能完成全部程序。四是,有的用人单位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市人事局统一组织考试削弱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四、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工作实践与思考
    1、竞聘上岗工作的实践。我市四家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都把实行人员的竞聘上岗作为关键一环来抓,主要作法有三点:一是,根据职能,按需设岗。《淮南日报》社将内设机构定重新为21个,人员编制定为142名,分别精简机构和人员10%。二是,打破界限,竞争上岗。淮南日报社在2002年首次进行竞聘上岗后,坚持二年一聘,于2004重新制定了《淮南日报社新一轮竞聘工作实施意见》,打破了职工部门界限、职务界限和身份界限,把全社内设机构负责人和主任记者、主任编辑共74个职位全部拿出来实行第二轮竞争上岗,并对全体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淮南日报社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创新多得”的原则,将职工的工资改由固定工资、岗位工资和奖励工资三部分组成,突出采编,倾斜一线,以岗定酬,薪随岗动,实行工效挂钩,实现了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分离。通过分配制度和竞聘上岗的挂钩,取得较好的成效,也为我市今后的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
    2、竞聘上岗工作的思考。主要有三点思考:第一,思想工作不到位,竞聘上岗的局面没有形成。有的试点单位在实施竞聘上岗时,报名竟聘的基本上都是职位上的原有人员,致使每个职位几乎只有一人竞聘,没有形成竞争的局面。第二,组织工作不到位,竞聘上岗的方式不够规范。有的试点单位限定每人竞聘演讲5分钟,但没有对演讲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致使有的只讲几句话,失去了竞聘演讲的意义。第三,答辩工作没进行,择优聘用难开展。有的试点单位仅仅进行了竞聘上岗的演讲,没有组织进行现场答辩,致使群众很难从竞聘上岗人员中择优选聘。
    五、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安置工作情况分析和今后工作打算与意见建议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目前还没有出现人员未聘的情况。对今后事业单位未聘人员的安置打算采取三个办法:1、搞活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一是,通过市场配置搞活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社会化、市场化。二是,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人才向本市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领域流动,向更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岗位流动。三是,人才流动的方式多样化,既可通过调动、引进、辞聘等方式进行,也可通过借用、兼职等方式实现,不受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专业、性别的限制。
    2、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妥善安置未聘人员。一要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依托技术、行业优势,通过开发服务项目或创办经济实体,转岗安置未聘人员;二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引导鼓励未聘人员面向基层、农村和企业,使他们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三要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创办或进入企业的条件,引导他们把专业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3、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未聘人员托管制度。市和县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对所属地区事业单位未聘人员进行托管,提供配套服务和择业指导,通过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机制,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调剂安置未聘人员。事业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助人才交流机构开展未聘人员托管工作,认真履行自身承担的职责,按时发放未聘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缴纳人事代理服务费,办理未聘人员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组织开展未聘人员转岗技能培训,提供择业指导,帮助未聘人员实现再就业。
    六、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情况及有关设想与打算
我市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目前尚未启动,今后的改革设想与打算有以下四点: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搞活管理机制,激发起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目的是: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通过改企转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改革的方向。实现政事分开,调整产业和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明晰化、经营机制市场化、社会保障法制化。
    3、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实行政事分开。按照:“脱勾、分类、放权、搞活”的方针,合理划分党政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的职能权限,归还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二是,实行产权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通过股份改制,产权出售,转并企业,嫁接改造等多种形式,国有资本从部分行业和领域逐步退出,允许并鼓励外资、私人资本和法人资本参与改制和兴办各类事业;构建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方式企业化,发展方向产业化的新格局。三是,实行经营机制改革。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坚持国有民营、公有民营等多种体制并存,竟相发展。国有资产不宜出售的事业单位可以区别职能情况,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四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加快建立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实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方式,单位和个人按规定比例交纳保险费。同时要在国家和省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人员分流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
    4、改革的方法步骤。根据省编办皖编办[2004]41号《关于扩大全省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参照我省合肥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等地的做法,我市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拟采取以下方法步骤:第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市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体改办、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事局、市编办、市劳动、市财政、市国资、市工商、市税务、市国土资源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体改办牵头),负责日常工作,下设5个业务工作组:监察监督组,由市监察局牵头负责;改革方案指导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资产评估及资产处置指导组,由市财政局、国资办牵头负责;人员安置指导组,由市人事局牵头负责;社会保险指导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第二、调查摸底,确定试点单位。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我市第一批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第三、制定方案,分步实施。要认真制定《淮南市市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实施办法》,对改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审计核销、评估,资产提留、转让、土地、房产,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险等问题做出详细的具体规定,并分别分步组织实施。第四、学习宣传,统一思想。事业单位改革任务艰巨而复杂,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方针进行。第五、总结提高、逐步完善。在明年上半年试点工作取得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总结提高,逐步完善,并相应地逐步推开我市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