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0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为解决人口规模大密度高流动性强、社区规模过大、自治功能较薄弱等问题,深圳瞄准“小区”这个最小治理单元,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整合下沉社区现有的人员、经费等资源,出台“七个一”工作举措,建立高效运行的小区治理机制,真正让基层治理“看得见、治理好”。截至2024年底已有4464个小区正稳步有序开展现代活力小区建设。
“一个物业小区成立一个居民小组,一个居民小组成立一个党支部”,深圳构建“一套”执行有力的小区治理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小区党支部和居民小组建设,鼓励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推动党建进小区,持续激活自治组织,让小区成为党群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积极构建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治理体系。
同时,打造“一批”共享共用的小区居民活动空间,充分利用物业管理处和小区闲置空间,建立集为民便民服务、居民议事协商、矛盾纠纷调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之家”,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多精准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 ,满足居民家门口的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挂牌4330个“邻里之家”。
南山区深云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深云村将3500平方米的公配物业合理划分为托育中心、幸福食堂、社区健身房、长者康复日托室等多个功能区,融合“医康养托体教游”等7种服务功能,引入国企按照“社区出场地、企业微利服务、居民实惠受益”的创新合作模式开展运营,为居民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品质化服务的同时,实现可持续运营发展。(下转A2版)
为能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深圳还健全“一项”便捷高效的小区群众诉求收集、人民建议征集办理机制,创新“一个”务实管用的小区议事协商平台,推动小区事居民议。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立4457个小区群众诉求服务(人民建议征集)站,就地解决群众诉求近24万宗。
“居民点菜、党委配菜”,深圳统筹“一类”机动灵活的为民服务社区资金,每年每个社区平均安排200万元“民生微实事”资金,快速解决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引导“民生微实事”资金往小区投,注重做好“一老一小”、残疾人、心理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
小区是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志愿服务组织是小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深圳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小区党支部、居民小组广泛发动小区内的医生、老师、律师等各类专业人才,按专业技能、专业特长分别成立楼栋治理、长者关怀、医疗健康、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团队,有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立各类小区志愿服务队伍5082支,开展各类小区志愿服务近10万场次。
为解决小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深圳通过应用“一个”方便智慧的小区治理信息系统,线上线上下一体化,建设公开透明的阳光小区,接受小区居民监督,方便小区居民参与。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1688个小区运用各类信息化系统。龙华区龙和苑等多个小区引进“粤治美”小程序,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密切干群关系,提升小区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有效促进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