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在沈阳都市圈第四次书记市长联席会议上,沈阳市联合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及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共同签署了《沈阳都市圈低空经济合作发展联盟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这一举措旨在推进区域低空经济协同联动和安全健康发展,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为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探索新路径。
联盟的成立,是“七市一区”在《沈阳都市圈合作发展联席会议章程》框架下,基于平等互利原则达成的重大合作成果。联盟将充分发挥沈阳作为核心城市的牵引作用,着力构建“安全第一、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协同”的低空经济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区域低空基础设施协同能力、产业创新转化效率、规模化场景应用经济效益及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为打造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协议》创新性地提出五大合作模式,构建科学系统的协同发展机制。
一是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模式,推进“平台共享”。各方将共同制定都市圈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沈阳低空基础设施体系为基础,建设“四网一平台”——航路航线网、地面起降设施网、空管设施网、安防设施网及智能网联平台。重点划设公共航路和专用航线,布局通航机场、垂直起降场等地面设施,完善通导监、气象等基础设施,复制推广沈阳低空安全防御解决方案,提升重点区域防控能力,打造区域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二是建立低空产业创新联动模式,推进“技术共享”。通过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推动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深化交流合作。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强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技成果资源,发挥社会资本和产业基金作用,加速低空经济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打造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共建模式,推进“场景共享”。实施“低空+”智慧城市治理、旅游观光、物流运输、教育培训等重点场景。支持跨市域协同作业,覆盖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等领域;利用低空载人航空器发展旅游新业态;以通航机场为枢纽开展低空物流运输,探索高商载无人机运输;依托沈阳法库财湖机场等基地,扩大飞行驾驶培训及资质认证范围,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四是建设低空飞行要素保障统筹模式,推进“资源共享”。各方将共建低空装备中试基地及概念验证中心,合作开展试验论证、技术验证、适航认证等活动;建设东北低空技术标准与商业化服务创新验证中心,推动企业及高校参与严寒气候低空飞行等地方标准研究,开展飞行仿真试验,打造区域性创新平台。
五是构筑都市圈低空经济长效协作模式,推进“信息共享”。依据联席会议章程,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合作联盟将举办行业展会、技能大赛等活动,推动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整合空域、气象、通信、导航、监视等数据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安全可靠的协作体系。五大模式通过破除区域壁垒、整合优势资源,为沈阳都市圈擘画了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清晰路线图。
为确保联盟高效运行,《协议》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由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协调联盟日常相关工作,各市指定牵头单位负责推进具体合作项目建设。联盟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合作事项有效落实。联盟成员一致表示,将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深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保障等务实合作,全力落实协议内容,将低空经济培育成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重要着力点。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联盟的成立,不仅为沈阳都市圈开辟了低空经济发展新篇章,更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沈阳都市圈方案”。各方承诺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机制,共同书写低空经济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