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尹江勇)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日前,我省正式印发《科技赋能农业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从战略布局到具体举措,为未来三年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方案》的制定与出台,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又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强省建设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抓手。”10月17日,省科技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在内容设计上既主动对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大局,融入全国农业创新体系;又紧密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特色,聚焦本地发展需求,通过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强化科技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联动,切实提升科技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实效。
据介绍,《方案》围绕“激活农业发展动力、激发农村建设活力、激增农民富裕效力”三大核心方向,构建起“科技赋能”的立体框架,明确18条重点任务,并配套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可操作性的创新举措。
其中,在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方面,《方案》将种业创新放在突出位置,针对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特色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领域,构建前沿生物育种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育种技术体系;聚焦我省农业重大创新需求,打造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网络,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让创新成果更快落地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是《方案》的一大突出亮点。通过这一举措,我们旨在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农业强省建设积蓄长远后劲。”该负责人进一步解读道,围绕这一目标,《方案》从机制创新、考核激励、提升服务等多维度发力。
在科研机制上,针对农作物育种周期长、公益性强的特点,提出“常态化稳定支持+竞争性重点攻关”的农业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同步启动种业创新专项,对动植物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给予长期稳定扶持,避免科研“短视化”;在考核激励上,将科技赋能农业强省相关工作纳入市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考核体系,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根据《方案》总体部署,到2027年,我省农业强省建设将实现阶段性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育种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更加有力,农业产业链条加速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显著增强。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