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新能源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来源:新疆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疆网讯(记者史传芝 王媛媛 王丽丽 唐红梅 贾梦妍)在达坂城辽阔的戈壁上,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巨人般矗立,巨大的叶片迎着风缓缓旋转,将无尽动能转化为清洁电力。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米东区北部,成千上万深蓝色光伏板阵列如同镶嵌在金色沙海中的巨大拼图,汇成无垠的“能源之海”。阵列间,储能设施巍然矗立,积蓄着太阳的馈赠。
  “十四五”期间,乌鲁木齐紧紧抓住国家“双碳”战略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持续攀升,清洁能源占比显著提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乌鲁木齐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362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75%。在这里,曾镌刻着“荒凉”印记的沙漠戈壁上,风和光,已不再只是自然的轮回——它们正化作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动能,书写着乌鲁木齐能源转型的崭新篇章。
  风谷聚能:织就全域绿电新网络
  达坂城峡谷戈壁上,千余台银白色风机如白色森林绵延铺展,叶片迎着风匀速转动,与远处巍峨的天山、近处的湿地景观相映成趣。
  依托“中国风谷”资源优势,达坂城区通过整合域内50余座风电场、6座风电汇集站及配套光伏项目,构建起全域全绿电供应体系,实现用电彻底告别传统能源依赖。
  为支撑全绿电供应落地,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组建技术专班团队,先后建成盐湖南风电、草湖风电220千伏送出等一系列新能源配套输变电工程,并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定制绿电输送方案,解决大规模风电汇集接入难题。
  2023年7月,随着110千伏绿原达坂城分散式风电场并网发电,达坂城区所有上级电源均来自新能源。这意味着达坂城区实现100%“绿电”供应,不仅大幅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更催生出“绿电+制造”的融合新模式。
  位于达坂城区的金风科技零碳数字化智能工厂依托稳定充足的绿电供应,针对性升级智能生产设备、扩充高效生产线规模,同时优化生产环节能源配置,使生产效率提升25%,实现95%的用能绿色化。
  西沟乡沙梁子村,丰富的绿电资源让家家户户用上了电采暖。“以前冬天烧煤取暖时,家里灰尘多、烟味大,现在用电干净、省力又安全。”村民马宝国脸带笑意地说。
  记者从达坂城区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目前,达坂城区有风电光伏企业32家、风电光伏项目58个,新能源总规模合计695.1万千瓦。其中,已并网项目50个,并网装机容量577.235万千瓦,其中风电507.235万千瓦、光伏70万千瓦。预计2025年底新能源并网容量可达616.6万千瓦。
  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达坂城年绿电供应量超9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0万吨,成为绿色发展的标志性场景。
  戈壁聚光:铸就蓝色产业新引擎
  连日来,新疆博光米东区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这座矗立在北部沙漠中的“蓝色海洋”不仅是戈壁滩上的壮观风景,更是国家“双碳”战略下清洁能源发展的生动实践。
  目前,该项目南区升压汇集站建筑主体已封顶,转入室内装修、设备安装与电缆敷设阶段;北区升压汇集站正开展建筑基础施工;储能站设备基础建设已全部完工,场平及围墙施工全面铺开,预计今年11月30日将实现首批10万千瓦容量并网发电。
  近年来,米东区紧扣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与乌鲁木齐市“5+2”现代工业体系布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明确构建以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3+3+4”现代化工业体系。
  博光光伏项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绿色引擎:每年减碳153万吨,全面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5.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3.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295.58吨、氮氧化物排放约330.68吨,预计年均发电量达18.5亿千瓦时。
  伴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在乌鲁木齐北部沙漠,一幅总装机容量达2575万千瓦的光伏蓝图正徐徐展开。截至今年4月,该区域光伏装机规模已突破500万千瓦。一处处光伏矩阵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将昔日黄沙遍野的荒漠转变为绿电涌动的“能源沃土”。
  米东区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单一发电环节,而是以全局视野谋划产业链协同。通过大力发展光伏配套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互补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北部沙漠光伏基地与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开发总量预计将达3325万千瓦,全面建成后年总发电量有望达498.75亿千瓦时,绿电规模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新型储能:构筑电网调峰稳定器
  面对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乌鲁木齐积极布局新型储能产业,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什么是新型储能?它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在用电低谷时,它能“悄悄”储存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电力;到用电高峰,则可实现“毫秒级”响应,迅速释放绿色电能,有效平衡电网负荷。
  乌鲁木齐新型储能产业正快速发展。2023年底,信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市首家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成功实现2000兆瓦时新型储能设备首批产品下线。目前,企业已推出第二代产品,具备更大储电容量和更高安全性能。
  今年,全疆首个钠离子储能技术试点项目——甘泉堡400兆瓦/1600兆瓦时混合电化学共享储能项目实现部分并网,标志着新疆在新型储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整个项目预计今年12月全面投运,建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大幅提升新疆电网的调峰能力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为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乌鲁木齐也吸引更多企业布局。
  10月11日,乌鲁木齐北部沙漠光伏基地,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项目——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首批储能单元并网运行。该项目每年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储能11.4亿千瓦时,在用电高峰时释放10.4亿千瓦时电量,既有效降低区域弃风弃光率,又能提升电网稳定性。
  江西鹿文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乌鲁木齐投资8亿元建设储能预制舱项目,项目将生产包括除电池以外的全产业链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降低成本,为行业竞争力注入新动力。
  中节能达坂城100MW/400MWh独立储能项目核心规划建设1座100MW/400MWh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电站,目前正加紧施工。项目负责人汪宝权介绍,作为中节能风力发电新疆区域公司投资建设的首个独立储能项目,投运后可实现毫秒级功率调节。
  氢能闭环:打造“制储加用”全产业链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而今,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个氢能项目已拔地而起,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
  乌鲁木齐是新疆首批4个氢能产业示范区之一,正通过打通氢能源产业链,打造“风光绿电+制氢+储氢+加氢+氢能应用”的零碳闭环,已引进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氢能综合能源站、制氢工厂、氢能源重卡和轻卡生产等项目。
  在位于经开区(头屯河区)的乌鲁木齐市隆盛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内,一辆辆氢能源货车整装待发。企业自建制氢工厂,引进国富氢能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备,以电解水方式制氢,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目前每小时可制氢100标准立方米,按满负荷生产计算,日制氢能力可达2400标准立方米,可满足30多辆氢能源车辆的用氢需求。
  公司董事长魏明透露,正筹划在米东区建设一座年产万吨绿氢的制氢工厂,与光伏绿电配套,实现绿氢规范生产和成本控制。
  2024年5月,新疆企业自主生产的首台氢能源客车在经开区(头屯河区)两河高端制造科技产业园下线;同年6月,首批氢能快递专用车在天山区发车。
  目前,经开区(头屯河区)两河高端制造科技产业园正在建设加氢站,可为氢能源客车加氢提供保障。陕汽新疆汽车有限公司也试生产了氢能源重卡汽车。
  今年,经开区(头屯河区)还引进了新能源电机控制器智能制造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填补该区在新能源装备核心部件制造领域的空白。
  从风光资源开发,到储能技术突破,再到氢能制造应用,乌鲁木齐正在打造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新能源生态系统。同时,硅片、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新能源产业生产品类也在不断丰富、产业链正加快完善。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乌鲁木齐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能源革命,以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支撑绿色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