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银发族的“斜杠”飒生活

来源:新疆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疆网讯(记者梁淑芳)10月28日11时,在新疆老年大学的走廊里,没有喧嚣的人声,只有快门轻响,在阳光里缓缓流淌。几位学员正围在一起,小心调整构图,试图捕捉窗边那盆绿植最美的光影。这不是专业摄影机构的培训,而是老年大学“手机视频剪辑与摄影”班的日常一幕。
  在这里,“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舞台上的芭蕾、T台上的步伐、英语角的对话、摄影追光的神采以及剪辑软件时间轴上的创意迸发。一群不被年龄定义的“银发斜杠青年”(退休后仍保持多重职业或身份的老年人),正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表重新诠释着“晚年”的意义,活出“斜杠”的快乐与从容。
  镜头里的美好 不追潮流,只是为了“看见生活”
  503教室的静物台上,一盆绿萝、两个粗陶杯,在百叶窗滤过的光影里静静伫立。55岁的学员邢黎红手持手机,蹲在地上调整角度。“李姐,你试试把杯子往右边挪一点,让光影落在杯沿上,画面更稳。”她语气温和,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是凭着经验给出建议。
  邢黎红的相机里,没有网红打卡地的复刻,只有生活化的片段:菜市场沾着晨露的鲜蔬,老友下棋时微蹙的眉头,家常菜在白瓷盘里升腾热气。“以前拍照是‘留个纪念’,现在是为了‘看见生活’。”她点开一张糖醋排骨的照片,构图不算惊艳,却充满烟火气,“儿子说拍得好,其实是因为里面有生活的踏实。”她不追求复杂的修图技巧,只是简单调整亮度和对比度,“真实的样子,才最有味道。”
  62岁的学员杨凤珍手机里存满了花草的微距影像。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老师教的参数,“年纪大了记性差,写下来慢慢练。”她没有为了拍一张“完美照片”反复折腾,而是耐心等待光线变化,“有时候等半小时,就为了一束合适的光。”她说,摄影教会她的不只是技巧,还有慢下来的心态,“以前过日子匆匆忙忙,现在能静下心观察一朵花、一缕光,才发现生活里藏着这么多细碎的美好。”
  这些银发摄影爱好者不追逐潮流滤镜,只是用镜头捕捉真实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摄影是与生活对话的方式,也是重新审视日常的窗口。
  足尖上的坚持 不为优雅标签,只为对抗岁月的惰性
  舞蹈教室的钢琴声缓缓流淌,64岁的史红扶着把杆,踮起脚尖,小腿肌肉紧绷,额上渗着汗珠。她没有刻意追求标准的线条,只是尽力保持身体平衡。“刚开始练,膝盖疼得想放弃。”她轻抚膝盖,护膝在练功服下若隐若现,“可转念一想,不能因为年纪大,就纵容自己懈怠。”
  她松开把杆,尝试做一个简单的旋转,身体微晃,随即站稳。“进步慢点不怕,只要不停下就好。”史红说,学习芭蕾不是为了贴上“老年芭蕾舞者”的标签,而是为了保持身体的活力,“以前退休在家,越待越懒,现在每天动一动,精神好多了。”课间,她和同学坐在椅子上拉伸,还互相叮嘱:“别太用力,小心膝盖。”
  作为老学员,她还报了手风琴和葫芦丝。“每天都爱‘泡’在这里,学点新东西,和朋友聊聊天,整个人精神了,感觉人也越来越美了。”史红笑着说。
  隔壁模特教室里,67岁的冯建平正随着音乐走台步。他腰杆挺得笔直,步伐稳健。“以前走路不太注意,弯腰驼背惯了,肩颈一直不舒服。”他走下“T台”,轻轻活动着肩膀,“学模特不是为了走秀,只是想矫正体态,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他对着镜子调整姿势,目光平视,不刻意却自然从容。“不和年轻人比,自己舒服、有进步就好。”
  这些银发学习者在舞蹈与模特的课堂上不追求惊艳的效果,不执着于完美的姿态。他们的坚持,不为迎合他人的眼光,只为对抗岁月带来的惰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身体与精神的挺拔。
  语言中的笃定 不图速成,只为重建与世界的联结
  608教室里的英语朗读声,没有刻意的大声喧哗,却透着认真。60岁的哈米拉·哈孜别克坐在第一排,身子微微前倾,跟着老师逐字朗读,发音不算标准,却格外笃定。“学英语不容易,慢慢来就好。”她笑着说,语气里没有焦虑。
  哈米拉·哈孜别克学英语的初衷很简单,“以前跟团出国,点餐靠指,问路靠猜,感觉很被动。”她只想掌握日常对话,“下次再出国,能问个路、点个餐,不用总依赖别人。”课堂互动时,她主动举手发言,虽然句子简单,却表达得清晰明了。
  这些学英语的银发老人,不图一时热闹,不为跟风。他们的学习透着笃定与从容,只为打破语言的壁垒,重新获得与世界平等交流的底气,让晚年生活更有尊严。
  斜杠背后的思考 晚年的意义,从不被年龄定义
  为何选择成为“斜杠青年”?老人们的回答朴实而真诚。
  为了打破孤独,重建社交圈。“退休后,感觉被社会落下了。来到这里,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一起上课,一起排练,生活又充实起来。”60岁的古筝课学员田珍还报了绘画、朗诵两门课,每天过得很充实。她坦言,刚退休时的迷茫,源于“价值感的缺失”,来到老年大学后,她在学习中慢慢找回了状态。
  新疆老年大学教务处副主任贺婷说,老年大学的“潮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些课程能满足大家的内心需求,通过学习,找到新的精神寄托。
  新疆老年大学以37个特色专业为支柱、107个班级为纽带,构筑起一座温馨的终身学习乐园,如今已吸引超7000名银发学子在此圆梦。贺婷介绍,学校组织银龄志愿者深入基层、社区及养老院开展公益演出。此类活动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广阔平台,有效激发了其晚年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他们从社会的关怀对象转变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者与参与者。
  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富强说,当前,老年群体正经历着“家庭本位”与“个体本位”价值的多重重构。“过去老年人的生活意义主要通过家庭角色来实现,而今的‘年轻老人’一代享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更高的受教育程度,这为他们追求自我实现提供了物质和心理基础。”
  杨富强认为,老年大学作为新型社交场域,正在重构老年人的社会联结方式。“它超越了传统单位制和邻里关系的功能,建立起以共同兴趣为核心的‘趣缘共同体’。这种基于精神共鸣的社交模式,成为老年人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应对现代性孤独的有效途径。”
  在这些“潮”课堂里,老年人进行着深刻的身心重塑:摄影是重构审美认知的视觉实践,英语是重建话语权的文化赋能,芭蕾则是重新掌控身体的哲学表达。杨富强说,这些看似技能学习的活动,这些行为的内核,都是对“自我”的再发现与再塑造,是典型的现代性个体诉求在老年阶段的彰显。
  夕阳之下,老年大学的教室里,银发学子们依旧在专注地学习。他们用行动证明,晚年不是生命的下坡路,而是可以有新的可能;年龄从来不是价值的标尺,热爱与坚持才是。
  银发“斜杠”的热潮,不仅是晚年生活方式的革新,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人生没有固定的剧本,无论到了什么年龄,都可以通过学习与尝试,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新的色彩,重新锚定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