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10日电(钟静)近日,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碎、活动范围广、服务需求杂”的特点,大渡口区创新构建“服务+治理”双轮驱动模式,通过物理场景与数字应用深度融合,实现了从被动保障到主动赋能、从单向服务到双向奔赴的跨越式发展。
在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外卖骑手李峰通过“企业寻呼”微信小程序提交党组织关系转接申请,仅用3天就完成了全部流程。这种高效便捷的服务,正是大渡口区新就业群体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
物理矩阵:构建10分钟服务圈
大渡口区精准布局多元线下服务网络,让新就业群体随时能找到休憩的港湾。今年3月,全区42家商户挂牌重庆市首批暖“新”商户,承诺提供基础、便利、应急三大类9项服务。这些商户为“外卖骑手”等提供免费热水、手机充电和“骑手专属折扣餐”,成为他们送餐路线上的温暖“打卡点”。目前,大渡口已建成70个工会驿站、10个“义渡工友小家”、84家“友好商户”,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升级76个“初心驿站”。这些设施共同形成了“10分钟可达”的物理服务矩阵,解决了新就业群体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实际问题。
数字赋能:一码通办全程服务
大渡口区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发了“惠新码”小程序,破解了外卖骑手、快递员进入小区、园区手续繁琐的难题。通过工会审核后,新就业群体生成实名认证的电子通行码,进出小区更加顺畅。截至目前,全区已有超6000人申领“惠新码”,送件效率提升30%以上。今年2月,区总工会在“惠新码”基础上迭代升级,创新开发“新就业群体之家”应用,于7月正式上线。该应用构建了4个多跨场景,涵盖新就业人员服务信息全量归集、需求感知匹配、一站式服务以及服务质效复盘评价与结果运用。其中最亮眼的是“一码全程服务”,新就业群体每人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享受政策咨询、学历提升、工会驿站等十余项贴心服务。
机制创新:以服务换服务双向奔赴
大渡口区创新“以服务换服务”模式,鼓励快递员担任“兼职网格员”,通过“随手拍”上报问题。全区成立了4个新就业群体行业党委,改良工会入会模式,成立了2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联合会。目前已有60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为激发持续参与热情,区委社会工作部建立了激励机制,将参与治理情况与积分奖励、优先服务挂钩。积分可兑换免费体检、法律咨询等福利,定期举办“优秀网格员”评选。截至目前,已吸纳130余名快递员、外卖小哥成为“兼职”网格员。
权益保障:织密劳动保护网
在权益保障方面,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积极探索,通过试点职业伤害保障机制,为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者撑起保护伞。数据显示,该机制试点后,已作出劳动能力鉴定51件,支付职业伤害待遇184人,累计支付527.93万元。“新就业群体之家”应用还开发了线上维权功能,当新就业群体遇到纠纷,可直接在线提交申请。区总工会联合区法院、区人社局等8个部门组成联动机制,共同处理争议。同时,建立了“工会+平台企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集体协商制度。
成效显著:温暖义渡之城提升幸福感
大渡口区的新就业群体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从一杯水、一张码到一份保障、一种认同。基层治理效能增强,新就业群体通过“随手拍”等方式上报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群体归属感提升,定期举办的技能竞赛、联谊、慰问等活动,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如今在大渡口,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前哨”。他们在走街串巷中担当着流动网格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规宣传员。
“社区服务小哥、小哥反哺社区”的良性循环正在这座“义渡之城”不断上演,成为城市和谐发展的美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