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底亚星 孙金行 赵明昊 靳昊
从霍尔果斯口岸通关,把中国生产的新车开到哈萨克斯坦境内,交付验收后再乘坐跨国客运大巴返回国内,这是“摆渡人”王瑞日常的工作流程。
选择做这一行的原因,王瑞向记者坦言:“我以前是一名货运司机,常年跑长途运输。‘摆渡人’的工作相对而言轻松很多,压力没有那么大,还能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对王瑞来说,驾驶着崭新的汽车,把它们及时完好地交到客户手里,带来的还有满满的成就感。
从2021年王瑞初次接触“摆渡人”职业,到今天职业“摆渡人”的供不应求,背后正是新疆口岸经济持续繁荣的写照,展露出新疆深化对外开放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新疆口岸搭建了对外开放的黄金桥梁。从政策红利赋能通关效率提升,到跨境贸易催生物流、服务等新业态扩容,新疆各大口岸不仅是商品流通的枢纽,更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就业增长的引擎。
在霍尔果斯口岸,“钢铁驼队”昼夜穿梭,引擎轰鸣声此起彼伏。今年前7月,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2638.3万吨,同比增加2.9%。口岸进出口商品种类从食品、百货、纺织品等低附加值的商品,逐步拓展到现在的工程机电、农副产品、国产汽车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数百个种类,书写下新疆发展的新篇章。
在阿拉山口口岸,跨境货车川流不息。截至9月1日,超过5000列中欧(中亚)班列经阿拉山口口岸通行,畅通无阻的物流,夯实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基础。
在都拉塔口岸,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国际联运班车以及自驾的方式往来于两国之间,截至9月9日,超10万人次旅客经都拉塔口岸出入境,同比增长56.9%,扩大了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渠道。
“智慧海关”的建设,以更精准、更高效的监管服务,为跨境人员往来、物资流通提供坚实保障。“自2016年开出首趟中欧班列至今,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班列年通行量从2016年的不足400列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8730列;从每日进出境2至3列、搭载几百吨货物、种类单一的服装鞋靴,到单日进出境27列以上、搭载货物逾万吨、种类丰富至200多种。中欧班列行稳致远,与这座年轻口岸一起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霍尔果斯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安康告诉记者。
在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新疆的口岸城市正在蓬勃发展。
“选择在霍尔果斯市投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庆琅国际酒店负责人何文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企业布局的核心考量,“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口岸城市,这里的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听!一列列装载着琳琅满目货物的中欧(中亚)班列,如同修长的手指,在钢铁和枕木相间的黑白键上,奏响深化发展战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铿锵有力的进行曲:目前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班列线路累计达89条,可辐射境外18个国家、46个城市和地区;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班列线路累计达124条,辐射全国27个省区市,通达德国、波兰等21个国家。
瞧!从一间间仓储库房中繁忙进出的货车,敲击着增强地区发展动能、增进人民福祉的奋进鼓点:乌鲁木齐海关首创的“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2023年11月率先在阿拉山口口岸运行。通过“流程优化、智能化改造、分步实施、推广复制”,目前该模式在全疆13个公路口岸和属地业务现场落地。
看!一个个像“摆渡人”那样的普通群众,认真生活、努力工作,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共同浇灌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之花。他们或许是铁路检修工,或许是跨境电商企业职工,或许是乡村旅游向导——正以千万个“小努力”汇聚成新疆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大动力”。
从霍尔果斯口岸到阿拉山口口岸,再到都拉塔口岸,广袤的新疆大地上纵横交错的路轨,编织成一张巨大的交通网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新疆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这张网络昼夜不停,将“中国制造”送向中亚、欧洲,又把能源、矿产等货物运抵内陆,让新疆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关键枢纽。
“呜——”站台上整装待发的列车吹响了启动的号角,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从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枢纽口岸次第驶出,在连接亚欧大陆、促进贸易融通、增进民心相通的道路上,在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中,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 光明日报